后洋村美景 周許端 攝
夜雨滌輕塵,薄霧籠鄉村。4月7日,走進周寧縣鯉魚溪景區,溪里躍動的魚兒和溪兩岸的古民居相映成趣,在薄霧的籠罩下顯得更富有生氣。
鯉魚溪位于周寧縣城西五公里處的浦源鎮浦源村,之所以叫“鯉魚溪”,是因為這里有一段美麗的傳說。相傳在南宋末年,鄭氏先祖南遷至浦源村,為保護溪中鯉魚,特訂立村規民約:人在魚在,誓死護魚,不捕不食,世代相傳。久而久之,愛魚護魚蔚然成風。
這段愛魚護魚的習俗一傳便是八百余年,如今在浦源村,村民在岸上自如生活,魚兒在溪中自在暢游,人魚共生的和諧景象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賞。2008年,周寧鯉魚溪的魚冢、魚葬、魚祭文獲得大世界吉尼斯紀錄“三個世界唯一”和“世界年代最久遠的鯉魚溪”稱號。
乘著鯉魚溪“人魚同樂”的“東風”,鯉魚溪成功申報“中國鯉魚文化之鄉”,并順勢推進鯉魚溪文化產業園項目。經過三年的創建工作,鯉魚溪景區以魚文化為主題,配套百畝荷塘、四季花海、夜景燈光秀、水幕電影等設施,實現景區“春夏秋冬”全季游,特別是夏季,鯉魚溪夜景成為網紅避暑打卡點,“夜間游”帶動人氣“聚”起來,夜間消費“火”起來。
鯉魚溪還建設浦源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、鄰鯉黨群服務中心、鯉魚溪文藝創作基地等公共服務陣地,全面打造文化旅游志愿服務、理論宣講、科技與科普服務、醫療衛生服務、鄉風文明建設服務平臺,推動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精品線,助力景區服務提升。
與鯉魚溪一樣依托文旅發展振興的還有蘇家山村。蘇家山村位于周寧縣七步鎮,其境內的蘇家山景區成為周寧旅游的新晉名片。
蘇家山村曾是一個貧窮落后的老區村。近年來,在返鄉能人的帶動下,蘇家山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,將游樂園理念運用到蘇家山發展上,確定了農旅融合、以旅興村、以游富民的發展思路,打造鄉村樂園,獲評“福建省金牌旅游村”。玻璃棧道、滑索、蹦極、叢林穿越……20多項游樂項目讓游客流連忘返。
在打造游樂項目的同時,蘇家山村兩委主動協調企業,免費給貧困戶和村民提供攤點,使他們通過設立攤點賣小吃、銷售土特產等方式增收,村內還發展農家樂,為群眾帶去更多增收機會。
農旅融合當然少不了農業。蘇家山村打造了九鳳山茶產業與文化旅游基地,建成有機茶園500畝,種植白芽奇蘭、金牡丹、梅占等品種。目前,村內共有農業旅游企業7家,年支付村民工資達150萬元,打造的“九鳳山”有機茶品牌,每年帶動茶農增收近30余萬元。游客到此可體驗茶葉采摘、制作等互動項目,豐富旅游體驗,增加額外收入。
近日,周寧縣被中國氣象局正式授予“中國天然氧吧”稱號,為生態周寧再添一張“綠色名片”。生態是周寧的發展底色,這個底色不僅和周寧的自然優勢有關,背后還有一個感人故事。
1983年,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村民黃振芳貸款8萬元,帶領全家開荒造林,創造性采取“以短養長”的方式在速生林中套種馬鈴薯、魔芋、茶葉等作物。3年時間里,黃振芳和家人共造林1207畝,在他的帶領下,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熱,林地面積擴種到7300多畝,荒山變青山,極大帶動了后洋村后續產業發展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,曾到黃振芳家庭林場調研,并在《擺脫貧困》一書中,首次提出“森林是水庫、錢庫、糧庫”的“三庫”綠色生態理念。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,七步鎮深挖黃振芳植樹造林的“志氣”源泉,切實做好“林”字文章,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,探索“林養、林種、林游”融合新模式,打造七彩后洋、七彩水稻以及“三庫”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,大力發展森林旅游,迎來各方游客。
如今,黃振芳已成為周寧的文化品牌,“三庫”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也成為文化陣地,聚焦“三庫”理念、闡發“三庫”理論、講述“三庫”故事,助力黃振芳造林事跡及林下經濟在新時期發揮“品牌效應”,打牢筑實周寧生態文化基因。
周寧的鄉村文化振興路線遠不止這些。仙風山依托萬畝林場、日出云海、峽谷、沼澤等獨特的自然資源,成功創建寧德市職工療休養基地、福建省森林康養基地,成為華東首個集避暑、養生、露營等為一體的全生態鏈濱海亞高原度假勝地;李墩鎮以古銀礦文化、北路戲、樓坪傳統村落為文化主線,鎮內的芹溪村建設了一座以萌寵互動和設備游樂為主,集游樂休閑、親子互動、科普教育等于一體的游玩基地,切實讓群眾在家門口吃上“旅游飯”……還有“周寧有鯉”公共品牌、咸村重釀酒、萌源村制硋,這些散落在周寧境內的“星光”正在聚攏,為推動周寧地質公園人文景觀文化帶實現跨越發展增添光芒。(劉源)